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近日在上海闭幕。作为本次大会的四个首发成果之一,《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以下简称“上海倡议”)的发布,标志着世界中国学研究进入了以“共建、共享、共识”为特点的新发展阶段,为中外文化的对话交流构建了更为宽广的世界舞台。“上海倡议”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紧扣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的核心特征,倡导溯本究源的研究理路与交流互鉴的对话模式,充分彰显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主张,深刻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丰富世界文明发展的理论思想。
在全球文明倡议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应运而生
溯源文明发展的具体历程、阐明文化精神的本质特征、揭示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与指导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深入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刻洞察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本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化视角。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正是在全球文明倡议思想原则的指导下,“上海倡议”作为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标志性成果才得以应运而生。
坚持世界视野,回应共同关切,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己任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在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垄断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话语权,将西方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模式、民主政治机制标榜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唯一标准。一直以来,一些国家抱持冷战思维,鼓噪“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与撕裂。然而,当今人类社会危机本质上正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张的必然结果,是内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文化危机。客观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在实践层面打破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神话,为广大非西方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实践经验与现实依据。
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通过倡导文明对话与包容,为破解全球性难题提供文明维度的解决方案。作为对全球文明倡议的深刻践行,“上海倡议”明确提出,世界中国学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广阔图景中加以研究,总结经验、分享智慧,为各国应对共同挑战、创造更好未来贡献思想力量。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捍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世界中国学矢志不渝的学术使命。从中国看世界反思中华文明崛起的独特因素,从世界看中国探求世界文化兴衰的普遍规律,是世界中国学之“世界性”的根本保障。
弘扬开放精神,深化交流合作,捍卫现代化道路的多元选择
全球文明倡议立足于一个基本现实——人类文明具有天然的多样性。该倡议的核心在于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价值与历史脉络,强调文明之间平等相待而非居高临下,互学互鉴而非相互排斥,包容共存而非唯我独尊。它旨在通过持续深入的文明间对话,化解因隔阂与误解而产生的冲突,共同超越“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的窠臼,为各国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路径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与国际舆论空间。遵循这一基本理路,“上海倡议”明确提出,“世界中国学不仅是研究中国的重要园地,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坚信唯有在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全球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聚集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这种广泛的国际参与本身就是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大会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肯定了不同国家基于自身文明底蕴和历史实践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合理性,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参考,捍卫了现代化道路的多元选择。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世界中国学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在多样性中寻求共通之理,不仅是世界共享的学术平台,更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汲取传统智慧,回答时代之问,架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桥梁
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为各国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安顿自身传统、开辟未来道路提供了关键指引。现代化绝非以摒弃历史、割断文脉为代价,相反,各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关键在于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与现代化进程并非背道而驰,深厚的文明底蕴恰恰是应对全球性挑战、塑造独特发展模式的宝贵资源。
“上海倡议”明确提出,世界中国学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思想与价值,结合中国当代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入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更好回应国际社会的中国之问。世界中国学的当代使命,在于构建一座连接中华文明深厚传统与中国当代实践的思想桥梁,最终有效回应国际社会的深切关切。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思想与价值,并非简单引经据典,而是要深入挖掘。然而,仅有古典资源的梳理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中国学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当代发展的火热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社会治理的持续探索,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案例和现实土壤。这种将文化传承融入现代性构建的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现代化不是对西方道路的简单模仿,而是要在自身文明脉络中寻找精神资源和发展自信。
关注青年成长,鼓励学术创新,共建中国研究的世界学术共同体
全球文明倡议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必须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弘扬开放精神,深化交流合作探讨。在此基础上,“上海倡议”提出建设联系紧密、平等对话的学术共同体,特别强调要支持青年学者成长,推动资源共享,拓展研究新空间,积极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学术成果。这一富有前瞻性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长远规划意识。
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深化,不仅需要理念的引领,更依赖于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与稳固的学术共同体支撑。积极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旨在促进各国人民在直接的接触与协作中实现相知相亲,超越刻板印象与意识形态隔阂,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积累信任、凝聚共识。这意味着要积极欢迎并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协作研究,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描绘并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据此,面向未来的世界中国学将不仅为理解中国提供钥匙,更从中国经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独特的思想资源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