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暑期项目的19名美国学生代表和来自埃及、苏丹、尼日利亚、俄罗斯、韩国的6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代表,以“体验者”与“观察者”的双重身份走进虹口区曲阳社区,深度探索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文化传承。
留学生们分别解锁巴林社区、曲苑、第一市民驿站三个地标,了解曲阳社区在治理现代化、民生服务优化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出色成果。
第一站,留学生们来到了巴林社区。讲解员为留学生们介绍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实践,包括志愿者推动加装电梯、居民共建“爱晚亭”、居委改造“社区会客厅”并打造“智慧小区”平台等举措。
在社区会客厅,居民们为留学生们表演了海派秧歌。留学生们围拢在阿姨们身边,跟着比划起转手绢的动作;一旁的活动室里,留学生与叔叔们也兴致勃勃地挥拍切磋起乒乓球来,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社区的活动真丰富多彩啊!”留学生们感慨道。
随后,留学生们走进曲苑。这座草木葱茏、长廊蜿蜒的园林,由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精心设计,被誉为“家门口的江南园林”。历经改造升级的“畅叙堂”如今是社区居民日常休闲、交流互动的温馨空间,讲解员在此讲述着曲阳的历史。当听到有关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介绍,特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新中国同龄”这一信息时,来自埃及的留学生马晓玫立刻自豪地说:“我感到很骄傲!”
最后一站,为了让留学生感受曲阳社区既有人情味,又有高效率的治理理念,大家来到了第一市民驿站,参观了解社区食堂、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家庭医生等贴心服务,还体验了中医的“望闻问切”与拔罐。中医医生为俄罗斯学生诊脉,询问对方是否有睡眠问题,俄罗斯学生惊讶地感叹道:“很准!很对!“
在第一市民驿站,留学生们还亲身参与了手工扎染体验。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大家运用传统技法,染就了各具中国特色的丝巾作品。
本次“做一天曲阳人” 活动是我校第二次和曲阳路街道联合开展,并首度获得国家级项目冠名立项。活动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的品牌项目“感知中国” 系列活动之一,旨在让广大留学生走进中国的各级政府、社区、企业和乡村,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治理、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
未来,我校将持续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社会实践样板,积极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推动留学生融入城市生活,让更多国际青年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中国温度、体会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为城市国际化发展提供双向赋能。
学生活动感言
CHINEMEREM NORA NNEAMAKA UMEOKWUEGBU 沈诺兰 (尼日利亚)|外交学专业在读博士
做了一天“曲阳人”,我发现“社区”不再是 PPT 里那个扁平的词汇,而是一锅咕嘟咕嘟冒着人间油烟的浓汤:跳广场舞的阿姨把《最炫民族风》踩成铿锵鼓点——她们不是在“表演老去”,而是在宣告“变老也可以被好好观看”。这一天让内向的我不怕变老而期待老的时候的新生活。
回程地铁里,车厢灯一闪一闪,我脑子里却蹦出邓小平那句话:“你们过得好,我就开心。”这不正是今天所有社区工作者的底色吗?他们把“领导”翻译成蹲下来帮老人系鞋带、把“治理”翻译成一句句带沪腔的“侬慢慢来”。原来最高级的政治,不是站在台上讲宏大叙事,而是悄悄把麦克风递到假牙漏风的嘴边,让那句方言被世界听见。
我这个外交学学生,第一次把专业塞进滚烫的烟火里试水温——发现所谓国际视野,不过是先学会听懂家门口的方言。
MAI RAMADAN ABDELTAWAB ABDELHAMID 马晓玫(埃及)|国际关系专业在读硕士
曲阳地区很有意思,这里的老年人生活丰富又有活力,不过这是我来中国后早已习惯的景象,所以并未觉得惊讶。而当地人民的友善,是我心中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我本身就喜欢积极友好的人际互动,这份善意对我影响很大。每次来到这里,总会有新的事物让我惊叹。这是一次愉快的社区之旅!
SHADY MAGDY HAFEZ ELWISHY 罗书桓(埃及)|翻译学专业在读博士
我认为这次曲阳街道的参访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社区服务体系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
在巴林社区,海派秧歌和乒乓球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中国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活力与热情,我第一次和他们接触,与他们互动,他们着实很热情地和我们打交道,令人真敬佩;
在第一市民驿站,我第一次了解到“15分钟生活圈”的具体实践,社区食堂、医疗和养老服务等都体现了贴近居民的便利与温度。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亲手体验中国非遗艺术(传统植物染艺术)——扎染的制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觉得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安排有序,通过交流与互动,我更加理解了中国社区的多元与包容,也增强了我对在华生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还让我深刻了解中国社区,让我更融入当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