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新闻> 校园> 正文

上外举办“一脉相承的信仰力量——伟大建党精神贯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主题展示活动

【党建群团】 2025-10-29 作者 / SISU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语言切换
  • 01.jpg

  • 02.jpg

  • 03.jpg

  • 04.jpg

  • 05.jpg

  • 06.jpg

  • 08.jpg

  • 09.jpg

  • 10.jpg

  • 11.jpg

10月23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松江校区组织开展“一脉相承的信仰力量——伟大建党精神贯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主题展示活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上海市松江区洞泾外国语实验学校等三所中小学师生代表,上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师生代表参加活动。“主题讲座”与“师生与谈”环节分别由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新娟和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源源主持。

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协同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张玉菡以《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讲座主题,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的光辉历程。张玉菡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僵局的深层原因,以及当时知识分子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困惑与求索。讲座中,张玉菡着重阐释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价值,她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冲破封建思想桎梏、“换脑子”“换思想”的果敢与魄力。张玉菡还现场展示了《共产党宣言》《劳动界》等珍贵文献复制件,带领师生通过触摸历史文本、品读原文字句直观感受到革命文献承载的信仰力量。

为深入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参会的大中小学师生代表分别围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为何诞生在上海”三大主题开展了精彩“与谈”。教师代表立足教学岗位,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探讨了在教学中横向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纵向打破学段壁垒的创新实践;学生代表则从不同学段的学习体验出发,分享了自身的认识与感悟。师生共同阐释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育人理念,深度挖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与实践路径。

本次活动以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生动展现了分层递进、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为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思政资源共建共享,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育人体系的整体效能,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教学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与谈感受

@上外松外 龚煜祺:今天能参加这次活动,我感到特别荣幸。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就给我们讲过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从五四运动到建党精神,那些课本里的文字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聆听这次讲座,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也更激励我要勤于思考,努力学习,争做强国复兴的新时代好少年!

@洞泾外国语实验学校 喻欣悦: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信仰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用生命去实践和证明的。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革命先驱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一次次探索、一次次碰壁,最终为中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救国药方”。他们身上那种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决心和勇气,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激励我在学习生活中,要为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

@上外云间中学 戴卓一:在张玉菡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我知道了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我也应该认真学习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大后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承远: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张教授的讲座和之前学校组织的场馆参观,让我对建党前期的历史有了“身临其境”的深刻体验。作为外语院校的学生,我更感到肩上有一份责任:未来我要用好自己的专业,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初审 / 杨扬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SISU